清朝的皇族,依靠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種種特權,享盡了榮華富貴。他們飽食終日,過着驕奢淫逸的生活。
大清滅亡,民國建立後,貴族們的特權被取消了,俸祿也沒有了。這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者,毫無謀生的技能,於是生計困難,一些人的家產吃光了,便流離失所,或流浪街頭,或轉乎溝壑,甚至凍死餓死。
其中有一個例子比較典型。有一名皇族名桂順,因家境貧窮,由北京去天津謀生,行至楊村,不幸病倒店中。他向溥儀發了一封告急稟文:
“叩稟我主宣統大皇帝,奴才鑲黃旗滿洲頭甲愛新覺羅氏。奴才桂順因貧窮下天津謀衣謀食,行至楊村鎮,住在回回馬家小店,病在店中。現下當賣全無,又無衣無食,奴才無法,叩求我主大皇帝恩賜錢財,奴才好養病度日。別不多稟,奴才桂順叩求。”
據統計,當時皇族的人口已有三萬多人,類似桂順的情況,比比皆是。溥儀小朝廷面對如此窘境,想救也是力不從心,無能為力。許多昔日的皇室貴族、宗室大臣就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有鑒於此,當時由知名王公貴族六十八人發起,成立了一個宗族生計維持會,由四十六名皇族組成,其宗旨是,以維持皇族現狀,籌劃將來之生計,及增進自治能力,共享共和幸福。凡皇族男子二十歲以上,並有普通知識者,皆可入會為會員。
維持會設會長、副會長、審議部長、幹事部長各一人,均由大會選舉產生。維持會請求將東陵、避暑山莊一部分荒地撥給皇族,作為謀生的手段,之後又倡議辦了教養工廠,使皇族貧寒子弟能學習工藝,自謀衣食。
為了解決宗族的生計,清室首先將東陵荒地一百九十五頃撥給宗人府,分給無業宗族,招商開墾。以後清室載濤等人又商定,利用東陵地畝的租金,試辦了教養工廠一處,以此為無業宗族養生之備。
為籌集辦廠資金,宗人府曾廣泛募捐,募捐公啟發出以後,一些王公舊臣。民國官員及社會名流,紛紛捐款相助。經過一番籌備之後,1919年陰曆五月,宗人府教養工廠便正式開辦了。
宗人府教養工廠章程規定,該廠“以維持宗族貧寒子弟之生計及養成高尚資格為宗旨”,“專收無業宗族入廠,學習工藝,出廠後,得自謀衣食,以為教養兼施之基礎”。教養工廠暫收工徒一百名,凡宗室年齡在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上,身體強壯者,持各族圖片證明,都可入廠。
工廠分地毯科、織工科、木科、席科、筐科。生徒半工半讀,除做工外,還學習國文、習字、算學、圖畫、體操、唱歌、音樂等課程。
工廠由宗人府派管理員一名,總管廠內一切事宜,還設庶務司事二人,監察司事若干人,分管長中財務、工科及監督工徒事宜。另外,聘請工科教師和教習若干,分別教授工藝和各門功課。
工徒全部住宿,每日二餐,每人布衣一件,醫藥、剃頭都由廠中開銷。學習三年後,凡工藝、功課合格者,發給畢業證書,聽其自謀生路。
雖然如此,但當時的就業極難,以後宗人府又辦了第二工廠,以生產地毯為主,這樣就安排了許多畢業生的工作。
宗人府督辦的教養工廠,以皇族子弟學習工藝,自謀生路,找到了一條出路,這也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畢竟時代不同了,愛新覺羅氏也是普通國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