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都是熬出來的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熬出來的。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敗的人只會逃避困難,必然失敗。
為什麼用熬?因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別人理解安慰勵,但你沒有,普通人用對抗消極指責來發泄情緒,但你必須看到愛和光。
在任何事情上學會轉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個肩膀在脆弱的時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別人依靠的肩膀。
小時候的曾國藩和所有孩子一樣,並非天資聰穎,其智力甚至可以說是中下水平。
曾國藩與同時代的俊傑比起來也確是差了一大截,小他1歲的左宗棠,14歲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
李鴻章也是17歲即中秀才。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啟超更是一個神童,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
但是,曾國藩的成就卻超過很多聰明人,這得益於曾國藩的勤勞和堅持。
修養自己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的堅持。
可以說,正是不斷地堅持、不斷地熬,曾國藩才從一個普通人逆襲成了一代完人,一介君子。
曾國藩深諳此道。
曾國藩給我們指明了做事的方法:不斷精進,一步步走,不要急躁,要慢慢熬!
三十一歲那年,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門。且長期堅持。
普通人堅持一天,一周,一個月,很不容易了,一年夠長了吧?
他堅持了多久?半生!
就曾國藩練習書法來說,他自幼練習書法,一直到老。
終其一生,所寫的日記、書信及奏稿數以千萬字計,均為楷書或行書。
這份耐心,這種毅力,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本事多半是逼出來的
容閎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在清末洋務運動中,他因促成並且經辦了兩件大事而彪炳史冊:
建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
組織了第一批官費赴美留學幼童。
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閎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曾國藩對容閎抱有極大希望,一力促成其辦廠辦洋務,然而容閎近年在辦事的過程中,深感處處棘手,步步難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幹,但最後還是挺下來了。
有一次,容閎本想向曾國藩吐一肚子苦水,誰知道曾國藩卻說:“老夫活了五十多歲,經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難之處,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
容閎便不敢再講了,硬着頭皮把總督交給的擔子擔起來。
要有所激發和有所逼迫。被擊敗、被輕視、被羞辱,未必是壞事,反而因此被激發小宇宙,逼出戰鬥力,往往也能成大事。
著名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曾說,曾國藩的本色是一位詞臣、一介文人。他成為一個軍事家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
咸豐二年7月,曾國藩南下江西赴任鄉試主考的半途,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他立即改道回家奔喪,就在這時,太平軍衝出廣西,取道湖南北上,並連克湘北數城,更進而打下了漢陽。朝廷內外一片驚慌。
為協助地方政府維持秩序,咸豐帝決定,採取嘉慶年間大辦團練的辦法,任命在原籍守制的曾國藩為第一個團練大臣。
但他上報朝廷要為母守靈。到12月中旬,當得知武昌被太平軍佔領,他才不得不出山。
這個時候曾國藩的臨危受命,既有他接受朝廷命令的職責所在,也有保衛父老鄉親的責任感,更有承擔天下重任的使命感。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難之處,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
正是憑着這樣的精神和信念,作為一介書生的曾國藩才能指揮軍隊,於道德學問之外,成就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