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忠臣魏忠賢之死前諫言 :人在堂上,身不由己。我不殺人,定被人殺。老奴不過一殘廢之人,出身寒微,原本一無所有,更無家族支撐。其後擁有的一切權勢榮光皆來自皇上恩賜。士大夫們可撐大明者千中無一。崇禎皇帝在上吊前召見清算魏忠賢的大太監曹化淳說“若忠賢在,事必不如此”崇禎聽後默然無語,之後他派人把魏忠賢的墳墓重新埋葬。東林文官確實不是東西,救國不行,誤國卻數一數二!

2021年12月20日11:41:41 發表評論 3,368 次瀏覽
幣安

  萬歲爺,老奴如今人在阜城,手執白綾,已決心追先皇而去。

  這是一年前先皇駕崩之時老奴便曾有過的想法,只是貪生至今,竟又苟活一段時光,結果不但落得身死名裂,也辜負了先皇的信任和囑託,實在是一念之差,悔不當初。

 

  如今死志既下,竟如大夢方醒,以往的貪戀、糾結、困惑、恐懼竟全然看透、盡數放下,雖有痛悔之意,卻也有自在之心。這才明白,世事輪迴自有其理,生死盛衰實在微不足道。

  只是死前卻有一些話想要與萬歲爺稟告一下,面聖已不可能,便留書於此,可視作老奴悔罪之言。

 

  老奴沒有自辯求生之意,且不說萬歲爺未必能看得到老奴這篇死前罪書,即便看到,那時老奴也早已屍寒多日,弄不好已為野狗所食,屍骨無存。

  老奴只是想把死前的一些自省,還有以前想與萬歲爺交心稟告卻沒機會,或是不被萬歲爺相信的一些肺腑之語向萬歲爺作最後一次交待,也算是對先皇多年寵信的最後一次報答。

 

  老奴肺腑之言不過三點:

  其一者,老奴確實作惡多端、百死莫贖。

  臨死之前回思以往罪惡,老奴深知,現下能自縊而死已屬善終,即便死後被鞭屍車裂,也是罪有應得,怨不得他人。

  這麼多年,老奴手上沾染太多鮮血,雖然一些人的確犯有忤逆貪贓、結黨枉法等死罪,屬該殺之人,但也有不少系與老奴有隙,借題殺之。其中竟不乏如楊漣、右光斗等忠良之士。除此,更有許多無辜之人被老奴屬下以老奴之名出手枉殺,卻也是老奴縱容所致,理該算到老奴頭上。

 

  善惡到頭終有報,如今也算是老奴應得之局。

魏忠賢

  此刻死前反思,發現老奴之所以落到這個田地,固然有醉於名利、迷於權勢之因,然而更多卻是時勢所迫,無從抗拒。

  老奴不是想為自己的死罪辯解,只是想說:人在堂上,身不由己。我不殺人,定被人殺。

  想當初,老奴凈身入宮之時,惟一念想不過是有口飯吃,何曾有過其他貪念?更別說以後的位極人臣、享盡榮華,是想都不敢想的。

  可一旦入宮,便發現想安安穩穩地吃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挨罵受打只是小事,稍有不慎便可能被趕出宮去,嚴重者會被牽入大禍,人頭落地。

 

  老奴誠惶誠恐多年,也只是為了能保得住腦袋和飯碗,沒想到地位漸高,最後竟獲先皇寵信,得以執掌東廠,可謂大權在握、榮光無限。

  那時,老奴也知宦官不宜干政的道理,並不想枉造殺孽,只是想為先皇肅清一些異心枉法之徒,以免辜負先皇看重。

  但很快,老奴便發現,宦人掌權竟似是觸了太多人的痛處,引來那麼多人的反對和攻擊,罵老奴大奸大惡,彷彿和老奴有殺父之仇一般。

 

  可彼時,老奴何曾做過大奸大惡之事?

  後來,老奴才明白,這權力之爭才最為險惡,結果只能是你死我活,遠遠勝過殺父之仇、奪妻之恨。

  更何況老奴不過一出身市井、身體半殘、胸無文墨之人,竟然佔據高位、極受寵信,讓那些出身高貴、熟讀詩書的士大夫們怎麼受得了?怎麼會不眼紅不憤恨?

  老奴也曾想退讓,奈何能退到何處?失勢的宦官能有活路嗎?我不殺人必被人殺,老奴也只好全力自保,結果只能是越殺越多,最後根本無法收手,惡念隨之越來越重,索性斬草除根,由此欠下太多血債。

  待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已是惡貫滿盈,再難回頭,退一步便是萬丈深淵。

 

  夜半之時,老奴也時常擔驚受怕,總覺得終有報應到來之時,只是生死之間,已無任何選擇,只能一條道走到黑,直到今日死局。

  時也命也,如之奈何?

 

  其二者,老奴絕無篡逆之心,又豈敢篡逆?

  數十年來,老奴確實位高權重,風光無限,也的確對權位產生貪戀,一時迷醉於「九千九百歲」的名號,以及文武百官為老奴築建生祠的榮光,自然也有不少任人惟親、驕橫跋扈的劣跡。

  可由此,便有人污衊老奴有篡逆之心。

  先皇在時,已有此等言語,但先皇對老奴寵信有加,故老奴得已苟活多年。

  但眾口既能鑠金,老奴這個半殘之人又能僥倖多久?此時身死,實是命中注定,遲早而已。

 

  但,老奴不同於其他官員。其他官員家大業大,親友眾多,根底深厚,即便不靠朝廷,只憑家族產業和祖上庇蔭,也能活得很好。

  可老奴不過一殘廢之人,出身寒微,原本一無所有,更無家族支撐。其後擁有的一切權勢榮光皆來自皇上恩賜。

  老奴若離開了皇上庇佑,不僅僅會失去一切,成為喪家之犬,便是命都保不住,就如今日。

  老奴對此十分清楚,皇上在,老奴才能在。有皇上才有老奴,老奴的這條賤命是半點都離不開皇上的。

 

  如此,老奴豈敢危害皇上?豈敢危害萬歲爺?害萬歲爺那不是毀掉自己惟一的保命符嗎?不就是害自己嗎?老奴再糊塗,也不至於糊塗到那個程度啊。

  那麼多人罵老奴象條狗。其實他們錯了,不是象,老奴本來就是條狗,是皇上養的狗。

  為了皇上威儀,也為了能繼續倚仗皇上,取信於皇上,老奴敢咬任何人,誰敢有異心就把他往死里咬,咬滅他九族,哪怕血債累累,哪怕被太多人罵作「閹狗。」

 

  只是,萬歲爺幾時見過反咬主人的狗?哪條狗願意離開主人?

  至於有人污老奴害先皇無後,更是無稽之談。先皇若是有後,老奴何至於此?

  萬歲爺登基之時,老奴還存有一絲僥倖,不指望獲得如先皇在時那般寵信,好歹能給老奴保留一些榮寵,故想方設法百般示好,給萬歲爺敬獻美女、美食、珍寶,可不都是希望能換來萬歲爺一笑嗎?

 

  可是,老奴萬萬沒想到,老奴所有討好舉動,皆被萬歲爺視為老奴有加害之意,對老奴嚴加提防。

  萬歲爺可知,你對老奴提防戒備之時,老奴何嘗不是每日擔驚受怕,怕被萬歲爺一腳踢開,成為喪家野狗。

  可無論如何害怕,老奴都未想過要傷害萬歲爺,即便不是出於忠心,也是因為老奴知道,沒有萬歲爺在,老奴只會死得更慘。

  老奴戰戰兢兢一年,漸漸意識到萬歲爺對老奴的敵意難以改變,便心生退意,請辭返鄉,哪想竟有人認為老奴是玩以退為進的手段。

  其實老奴哪有什麼手段,不過就是想保命而已啊。

 

  當萬歲爺發配老奴去鳳陽守陵之時,老奴雖有感傷,但更多卻是安心,滿以為可以保命壽終,如此已然知足,哪裡還有他想?

  老奴自知殺人無數,仇家甚多,離宮之後難免會有人藉機復仇,因此多安排了一些衛士,沒想到也會惹得萬歲爺龍顏大怒,要縛我回朝。

  老奴當然知道,命是註定保不住了,回去定然還要受百般折辱,還不如此時白綾懸樑,一了百了。

  唉,其實老奴的命本就是萬歲爺的,萬歲爺想除掉老奴,一句話便可,老奴斷然不敢反抗,哪需那般小心?

 

  其三者,士大夫們可撐大明者千中無一。

  官員們總是稱老奴危害大明,禍國殃民,豈不知真正害國者,卻很可能是那些出身世家、飽讀詩書、看似忠良之士。

  老奴自知目不識丁,不過一粗鄙之人,絕無治國才能,遠不如朝上百官和士大夫們識文善畫,出口成章,滿口皆是大明社稷、天下蒼生。

 

  可他們最在乎的真是大明社稷、天下蒼生嗎?他們最在乎的只怕是自己的名利和家族的權勢吧?

  真到關鍵時刻,讓他們在家族和大明之間只能選擇一樣,他們會選擇什麼?老奴覺得大部分人會選擇自身,選擇家族,而放棄大明,放棄萬歲爺。

  雖然老奴也只是個自私之徒,關心的也不是什麼大明江山、天下蒼生,可老奴關心皇上,也只關心皇上,關心萬歲爺,因為只有皇上能讓我安享榮華富貴,只有萬歲爺能保我活命,根本沒有其他選擇。

  好吧,老奴承認,百官中的確也有寥寥幾個如楊漣那般一腔報國的忠良之士,對此老奴是知道的,起初也不想殺他們,但殺了便殺了,也不覺得對大明是什麼損失。

 

  因為老奴雖不懂得什麼大道理,卻知道楊漣們有個極大缺陷,因此縱然滿腹詩書,縱然心懷大明,卻絕難撐起大明社稷。

  而他們的缺陷源於他們從未嘗過一種滋味。

  這種滋味就是:飢餓。

  未嘗過飢餓便不知飢餓的痛苦和可怕之處。

  而老奴卻嘗過飢餓滋味,見過很多餓死之人,深知飢餓的痛苦,更知飢餓可能帶來的災禍。

  老奴敢殺百官,卻不敢招惹饑民。敢抄士族家產,徵收紳商之稅,卻不敢強征饑民最後一顆糧食。

  不是因為老奴仁善,更不是同情饑民,體諒百姓疾苦,只是老奴知道,饑民但凡還有一口飯吃,就不願冒殺頭危險對抗朝廷,即使有人生亂,也難成規模,易於化解壓制。

 

  但若他們連最後一粒糧食都沒有了,活不下去了,哪還顧得上禮義忠孝?哪還顧得上大明王法?

  他們為了活下去,就會聚到一起,如漫天蝗蟲,摧毀一切。

 

  天下那麼多饑民,若被他們全部聚集起來,還有什麼辦法能阻止他們?

  士商垮了,大明不會垮,士大夫殺盡,大明依然不會垮,但饑民若都反了,大明就真的完了。

  所以,無論如何,要給饑民留條活路啊。

  可這是滿腹詩書、滿口禮義忠孝的楊漣們所不懂得的,他們只相信禮義忠孝,不相信飢餓會衝垮大明。

 

  可禮義忠孝幾個字怎麼壓得住飢餓呢?

  萬歲爺啊,大明若垮了,他們依然還有萬貫家產,不愁吃喝。

  即便大明亡了,他們也會立即拋棄忠義,俯首依附新朝,依然能活得很好。

 

  可那時您呢?您能去哪兒呢?

  罷了,老奴風燭殘年,死不足惜,此番言論多半也難入萬歲爺聖聽,就當是老奴醉語瘋言好了。

 

  近幾日總是夢到先皇,每當夢裡得見先皇龍顏,老奴心中便再無恐懼,惟有淚濕衣榻。

  老奴知道是先皇在召喚了,若能追上先皇,再伺於先皇身側,老奴當可重獲安寧。

 

  惟盼萬歲爺勵精圖治,大明昌盛永安。

  就此別過,老奴再拜。

 

魏忠賢歷史典故 忠於大明和皇帝

  東林黨基本上被魏忠賢期間壓得死死的,不管是賦稅,還是其他收入,魏忠賢都一併打壓。這期間的國庫充盈,很多事都被魏忠賢處理得很好,朱由校臨死之前,曾給朱由檢說過:「魏忠賢,是一個可以用的人。」

  然而,朱由校駕崩後,信王朱由檢登上皇位。朱由檢深知魏忠賢做過許多壞事,加上朱由檢又信任東林黨的人。

  沒多久嘉興貢生錢嘉征彈劾魏忠賢十大罪:一與皇帝並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聖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

  朱由檢聽完後,召見了魏忠賢,當面呵斥了魏忠賢。不久之後,朱由檢把魏忠賢發往鳳陽處置,但是在前往鳳陽路上,魏忠賢豢養了一批亡命之徒,途中把魏忠賢解救出來。

 

  魏忠賢逃脫消息傳回朝廷後,朱由檢氣得冒火,馬上下令把魏忠賢抓回來。這時的魏忠賢就像是喪家之犬,他甚至逃不過朝廷的追殺。不久之後就在客棧自殺了。

  為了以儆效尤,新皇帝崇禎把魏忠賢的腦袋砍下來,掛在了城牆上三天三夜。東林黨人心裏樂開了花。其實這群人,確實如魏忠賢所說,一點能力都沒有,就靠着一張嘴過活。等魏忠賢死了,也就沒有什麼能夠壓制住這幫人了。崇禎帝命令他們出謀劃策,他們支支吾吾半天想不出來應對之策;命令他們改革民生,他們也是沒有作為,害的百姓叫苦不迭。最終全國各地起義頻發,最終殃及到了明朝的統治。

 

  根據記載,崇禎帝雖然日夜操勞,省吃儉用,但是東林黨人卻背着他大吃大喝。眼看李自成的起義聲勢越來越大,這些東林黨人居然背叛了自己的國家,轉身替起義奸賊賣起了命。最終起義軍兵臨城下,崇禎帝才悟出來大奸臣魏忠賢的臨死忠言,後悔不已。

  魏忠賢上位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整東林黨,東林黨是當時朝廷文官的黨派,當時朝廷分為了兩派,東林黨和閹黨,魏忠賢對這幫文官恨之入骨,當時東林黨的領袖被他拿釘子釘如腦門而死,甚至魏忠賢臨死之前,都不忘記提醒崇禎,東林黨不可重用,但這句話卻被崇禎當成了耳旁風。

 

  崇禎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平定魏忠賢,說明他有手段,也有些膽識,也敢幹。照理說這樣的皇帝,他把持朝綱之後,應該有作為,可是為什麼後來大明還是亡在他的手上。關鍵在於崇禎用人,有個致命的缺點,用二十個字形容他:用人多疑,急功近利,有恩不欲歸天下,有過全盤推託。另外,此從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便有了出頭之日,朝中逐漸被這些人佔據了主導權,那些不願意與他們結黨營私的宦官也紛紛被他們以各種理由給彈劾排擠。東林黨此次實力愈來愈大,東林黨其實是代表着江浙一帶的富商和鄉坤等有權和有錢人的利益。

  崇禎皇帝沒有聽進去魏忠賢最後所說的話,給了東林黨太多的權力,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所以他們大部分的宗旨都是以這些人的利益為主,而非國家,這就導致了當時大明王朝每年的稅收都銳減,商人的利益自然都受到了保障。但是國家也是需要錢,這就只能加大對民間老百姓的徵稅力度,老百姓叫苦連天,又加上天災,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很多百姓就成了流民,之後發展成了明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明王朝的滅亡徵兆就是農民起義。當大明王朝最後一道防線被擊潰時,朱由檢追悔莫及,弔死在了梅山上。

 

  後來各地發生了天災農民都是顆粒無收,各地開始爆發了農民起義,崇禎皇帝雖然有治國之心,但是沒有這才幹,不能夠任用賢臣。起義的軍隊從各地爆發前往都城,其中李自成的軍隊最為強大,帶領兵馬很快殺到了皇城。崇禎皇帝派東林黨去抵擋,沒想到出現了讓人不敢相信的事情。

  東林黨十分的膽小,整的士兵也都沒有士氣,兩軍還沒有交戰就跑路了,成了當時的一個笑話。崇禎皇帝不敢相信自己重用的東林黨竟然是這種懦夫,回想起魏忠賢當時的諫言他後悔不已。不過為時已晚,李自成攻進了皇城,崇禎皇帝在樹上上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閹黨沒了,東林黨這幫文官自然該上任了,崇禎本想着靠他們打一場翻身仗,讓明朝重新恢復強盛,但事實證明,這幫文官確實不是東西,救國不行,誤國卻數一數二,這也難怪,當明朝滅亡的時候,崇禎終於領悟了魏忠賢臨死前的那句話,痛哭流涕,然後說出了那句經典名言: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當李自成殺向北京城時,明朝國庫已經空襲,甚至連士兵的糧餉都發不出來了,當時崇禎厚着臉皮跟大臣們借錢,但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財產和前途焦慮不安,沒人為朝廷着想,後來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說了一句話:「使忠賢在,國事必不至此!」

  如果魏忠賢在的話,國家不會淪落成這樣,仔細分析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忠賢作為閹黨首領,的確也犯下許多滔天罪行,他結黨營私,貪權納賄,虐殺異己,成為明朝一個毒瘤,但也正因為有他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制約東林黨,讓整個明朝權力平衡,魏忠賢一死東林黨一家獨大,反而成為更大的禍患。

 

  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打進了北京城,而且明朝軍隊在與李自成對戰士屢戰屢敗完全喪失了戰鬥的能力,崇禎皇帝感覺自己無力挽救已經瀕臨滅亡的大明朝。

  1643年十八日晚,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遠望着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此。

  說完這句話後崇禎皇帝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着左腳,右腳穿着一隻紅鞋。

 

        那麼,崇禎為何說被臣下所誤呢?

  就拿請吳三桂勤王來說,1644年三月,李自成進攻北京,崇禎帝下令各地總兵官入京勤王。叫吳三桂放棄寧遠,入京勤王。吳三桂將50萬的寧遠民遷到了山海關,安置之後馬不停蹄奔向北京,但走到玉田時得知崇禎帝殉國。吳三桂沒有辦法,只好帶着軍隊回撤到山海關。

  但是還有一說,吳三桂入京需要一百萬兩銀子的費。無奈自崇禎登基後北方連續十幾年乾旱,所以國庫只有四十萬兩銀子。於是有人建議從崇禎的私庫里拿出一部分來解決當務之急。但是錢對於崇禎來說似乎比國家還重要,他斷然拒絕了這個建議。甚至面對所有人的請求的時候,他公然喊窮。

  當然,與李自成入城後,自成進北京城的一個多月里,一共搜颳了7000多萬兩銀子!這個數目是明朝1700萬兩餉銀的5倍。像周奎這樣的人,本是皇親國戚於朝廷命運息息相關,卻不肯出錢,其他人哪裡肯出,都是這樣的臣子,大明豈有不亡之理。難怪崇禎皇帝臨死前說的那就話: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

 

  那麼,回顧崇禎的一生,也許對他忠心耿耿的就只有王承恩了!

  崇禎皇帝臨終前留下遺言:「朕非庸暗之主,乃諸臣誤國,致失江山……」一句「諸臣誤國」成為崇禎皇帝的悔恨,魏忠賢即使有萬般過錯,但他在世時右手段,能讓一幫東林黨文人閉嘴,能讓朝廷擁有高效的執行力,魏忠賢一死就剩下一群烏合之眾的文人了。

  正史記載,崇禎皇帝在上吊前,曾經召見了清算魏忠賢的大太監曹化淳,曹化淳說「若忠賢在,事必不如此」崇禎聽後默然無語。之後他派人把魏忠賢的墳墓重新埋葬。如果他聽他哥哥臨時時候說的話,好好用魏忠賢壓制東林那些只會吹牛拍馬屁的,也不會落得個亡國結局。

收銀唄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