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城市基礎設施排名世界第一。 簡稱新加坡(Singapore),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共和制,首都為新加坡市。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新加坡島東西約50千米,南北約26千米,國土面積733.1平方千米(2021年)。
截至2022年,新加坡總人口約545萬,公民和永久居民399萬。 主要民族為華族、馬來族、印度族。
新加坡亞洲四小龍簡介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1963年9月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
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成為自治邦,英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宣布緊急狀態等權力。 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 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 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
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經濟
國內生產總值(2021年):5333.5億新元(約合3876.9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21年):9.78萬新元(約合7.11萬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21年):7.6%。
貨物貿易總額(2020年):(2021年):11599.6億新元(約合8431.8億美元)。
服務貿易總額(2021年):909.2億新元(約合442.8億美元)。
貨幣:新加坡元(Singapore Dollar)。
新加坡的貨幣為新加坡元(Singapore Dollar)。匯率:1美元≈1.31新加坡元。
貨幣兌換
1新加坡元 = 0.7606美元
1美元 ≈ 1.314700新加坡元
截至2020年9月,新加坡居民中,華族佔74.3%,馬來族佔13.5%,印度族佔9.0%,其他民族佔3.2%。
截至2021年8月,新加坡人口中華人佔74%左右,其餘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
政體
新加坡憲法規定:實行議會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元首。 1992年國會頒佈民選總統法案,規定從1993年起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改為民選產生,任期從4年改為6年。總統委任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總統有權否決政府財政預算和公共部門職位的任命;可審查政府執行內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諧法令的情況;有權調查貪污案件。總統在行使主要公務員任命等職權時,必須先徵求總統顧問理事會的意見。
2017年2月,新加坡國會通過總統選舉修正法案,修改民選總統制度,實施保留選舉機制,在該機制下,若華族、馬來族、印族和其他族群中,有任何一個群體歷經五個總統任期都沒有代表擔任總統,下一屆總統選舉將優先保留給該族候選人。
政黨
新加坡已註冊的政黨共30多個。主要有:
人民行動黨(The People's Action Party):執政黨。1954年11月由李光耀等人發起成立。從1959年起一直保持執政黨地位。李光耀長期任該黨秘書長,1991年吳作棟接任。2004年12月,李顯龍接替吳作棟出任該黨秘書長 。現任黨主席顏金勇。
工人黨(The Worker's Party):1957年11月創立。近年來影響有所擴大。1981年起,在大選中數次贏得議席。2020年大選中獲10席。現任主席林瑞蓮,秘書長畢丹星,畢丹星在國會中擔任反對黨領袖。
政要
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地位穩固。李光耀是該黨的首任秘書長也是新加坡的第一任總理。1923年生於新加坡,籍廣東省大埔縣。他自新1965年獨立後長期擔任總理,1990年交棒給第二任總理吳作棟。1993年新加坡舉行獨立後首次總統全民選舉,原副總理、新加坡職工總會秘書長王鼎昌當選為首位民選總統。2004年8月,李顯龍接替吳作棟出任總理,是第三任總理。2006年5月大選後連任總理。2015年9月11日,人民行動黨再次贏得大選,李顯龍再度接任總理一職。
哈莉瑪·雅各布是新加坡第八任總統。曾任新加坡社會發展、青年和體育部政務部長,是新加坡第九任國會議長,也是新加坡歷史上首位女議長。2017年9月13日,新加坡總選舉官宣布,新加坡總統選舉候選人、前國會議長哈莉瑪自動當選該國第八任總統。她也是新加坡首位女總統 ,2017年9月14日就任,任期6年。
2020年7月10日,李顯龍領導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以超過61%的得票率贏得新加坡第13屆大選,在新內閣中李顯龍繼續擔任新加坡總理。
憲法
1963年9月,新加坡併入馬來西亞後,頒佈了州憲法。1965年12月,州憲法經修改成為新加坡共和國憲法,並規定馬來西亞憲法中的一些條文適用於新加坡。
國會
新加坡國會實行一院制,任期5年。國會可提前解散,大選須在國會解散後3個月內舉行。國會議員分為民選議員、非選區議員和官委議員。其中民選議員由公民選舉產生。非選區議員從得票率最高的反對黨未當選候選人中任命,最多不超過6名,從而確保國會中有非執政黨的代表。官委議員由總統根據國會特別遴選委員會的推薦任命,任期兩年半,以反映獨立和無黨派人士意見。本屆國會2020年7月11日選舉產生,現共有議員104人。其中民選議員93人,包括人民行動黨83人,工人黨10人。另有非選區議員2人,官委議員9人。現任議長陳川仁。
同美國的關係
1966年4月4日,新加坡與美國建交,重視同美國的關係。美國長期以來都是新加坡最大的服務貿易夥伴和外資投資國。美資銀行在新加坡開設的分支機構多達30多家。2000年11月,新加坡與美國宣布展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經過近兩年的談判磋商,2002年11月宣布達成實質性協議。2003年5月6日,美國總統布殊與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議。這是布殊總統自2002年夏天獲得「貿促授權」(TPA)以來第一次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也是自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以來美國簽署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時也是美國與亞洲國家簽訂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於2003年7月先後獲得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並經布殊總統簽署,於2004年1月開始生效。
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第十七屆「全球城市競爭力排榜」發佈,新加坡排名第六。
2018年11月,GaWC發佈2018年世界級城市名冊,新加坡位居世界一線城市第八位。
2019年7月11日,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發佈,新加坡位列全球第一。
2019年11月12日,新加坡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經濟競爭九力20強」第三位。
2019年11月12日,2019年全球可持續競爭力二十強,新加坡排名第一。
2019年12月26日,新加坡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八名。
2022年3月24日,新加坡位列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六名。
2022年3月,新加坡入選「全球最具未來感十大城市榜單」,排名第三名。
新加坡簡稱獅城,人口560多萬國土面積只有719.1平方公里
據新加坡當地人May女士介紹:新加坡住房分為富人區,和普通住宅區,高達百分之八十七的國民住在普通住宅區,百分之十三的民眾住在富人區,當地人一般工作一兩年憑結婚證就可以低息貸款在新加坡買一套房子,一套房子的價格32萬元新幣(約合人民幣160萬元),10年前是這個價格,現在還是32萬元(有點類似我國的廉租房)
在新加坡投資房產升值空間還有,但空間不大),在新加坡一對夫妻只允許購買一套房子,不允許買多套住宅,一直住到老,直到孩子大了憑結婚證才可以買一套房子結婚,所以新加坡人幾乎都是固定地址,如果這對夫妻,雙方去世,在半年之內,其子女必須賣出,錢歸子女,新加坡一對夫妻一生中只能買兩套房子,一套住房政府允許賺錢、一套自己永住,但前提是另外一套賣出才可以買另外一套,也就是說一對夫妻名下只能擁有一套房子,如果賣不出由政府收回,但略低於市場價。
新加坡政府鼓勵夫妻雙方多生,每一個孩子公平對待,在教育上小學到高中,每個月只收少量的學雜費,大學有獎學金,夫妻生的越多政府獎勵的越多,因為這些孩子都是國家的,說不定是國家領導人或者是科學家,在新加坡政策上父母只是擁有孩子的監護權罷了,新加坡政府鼓勵子女買房在其父母三公里以內,如果買在距離父母三公里內,政府補貼獎勵子女3.5一4萬元不等的新幣,這樣子女方便照看父母,新加坡的住房體制層次分明,是以公共住房為主,私人住宅為輔,高達百分之八十七的普通民眾居住包括「廉租房組屋執行共管公寓」和「公寓有地私宅」並行。新加坡在上世紀60年代初也曾通過興建廉租房的方式解決中低收入階層住房問題,但1964年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建立起與多數發達國家以公共租賃或房租補貼為主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高達87%的公民居住在組屋裡,住房自有率和組屋自有率均90%以上。制度設計上,通過中央公積金、低息貸款和土地劃撥等方式保證組屋的低價和質量,嚴格規範組屋的准入與退出審核,並將私宅土地出讓金納入儲備金、不歸現政府支配隔絕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一、新加坡的特色福利——「居者有其屋」
住房公平是最大的社會公平
新加坡政府總的住房政策是以新加坡公民的福利為優先考量,永久居民所享有福利也因此與公民有很大的不同。
永久居民與新加坡公民住房福利具體的差別有以下幾點:
1. 永久居民只可以從公開市場上購買二手的組屋, 而不可以直接向建屋局購買新的預購組屋(BTO),由私人發展商設計、 興建和銷售的組屋(DBSS)或共管式公寓(EC)。
2. 住房津貼:新加坡公民第一次購買新組屋或者轉售組屋的時候可以獲得政府30,000元的津貼,永久居民購買組屋的時候則沒有任何的政府津貼。
3.新加坡永久居民購買第一套房產的時候,需要多支付5%的印花稅。新加坡居民在購買第一套房產的時候則無需多支付5%的印花稅。
4.新加坡永久居民購買第二或以上套房產的時候,需要多支付10%的印花稅,新加坡公民再購買第二套房產則只需要多支付7%的印花稅, 只有在購買第三套或以上的時候才需要多支付10%的印花稅。
新加坡特色福利——「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實施「自置居所」計劃,希望大多數公民擁有自己的房產。在新加坡,85%的個人房產是政府建造的。幾乎所有收入最低的人都擁有集體住房。
新加坡政府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公寓。對於低收入家庭,新加坡政府最近計劃採用直接補貼。收入越低,津貼越高。永久居民不允許申請新住房,但他們可以購買二手房在市場上轉售。根據2013年頒佈的新住房政策,外國人在新加坡成為永久居民後,購買二手房轉售市場需要等待三年,但不能享受政府購房補貼。
此外,永久居民及EP持有人可直接向房屋局申請租住政府房屋或直接購買私人住宅。一般來說,租金會低於市場價格。與外國人相比,公共關係持有者在購房時繳納的印花稅要低得多。政府房屋租賃通常沒有時間限制,但如果合同被中斷,則不能再適用於政府。
新加坡組屋
梁彥是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計劃的見證者和受益者。二戰前後,他們一家12口人擠在租來的三間平房裡,沒電沒水,生活十分不便。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計劃,梁彥一家先是租了一套政府的廉租組屋,兩年後買下一套三房式組屋(相當於中國的二室一廳)。2005年,組屋區改建,梁彥只花了三萬多新元,就住進了現在的四房式新組屋。從1964年新加坡實施「居者有其屋」計劃以來,近半個世紀圓了無數新加坡人的住房夢。很多新加坡人都有着和梁彥一樣的經歷,現在80%以上的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的組屋裡,組屋的總數達90多萬套。新加坡政府自豪地宣布,新加坡已成為一個人人都有房子住的國家。2008年6月,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計劃獲得了聯合國公共服務獎。
居者有其屋,這是人民行動黨的一個政治承諾。「我深信,如果每個家庭有自己的住房,國家將會更加穩定。」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說。
根據居民收入確定房價
為了解決人民的住房問題,新加坡政府於1960年成立了建屋局。建屋局的任務是,為新加坡老百姓提供他們能買得起的住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規定建屋局不以營利為目的,對其實行綜合平衡預算,經營虧損部分由政府補足。建屋局成立之初,推出的組屋戶型都比較小,多為二房式、三房式組屋,設計也比較簡單。儘管如此,但由於當時居民的購買力很弱,初期的組屋銷售形勢並不好。
為迅速推進「居者有其屋」計劃,1966年,新加坡政府通過了《土地收購法》。這項法令賦予政府強制徵用土地的權力,並確立了對政府徵用土地按開發前的價值進行補償的原則,這使政府可以對土地進行大規模開發而無須付出太大的代價。通過這一法令,政府控制了實際的土地使用權,並享有土地開發帶來的增值收益。有資料顯示,1965年時,新加坡的私有土地佔國土面積的51%。到2006年,新加坡私有土地的比例已下降到13%。通過徵用私有土地,國家獲得了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並把一部分收益通過組屋建設轉移給了居民。
為了讓更多的家庭能買得起組屋,1968年,政府允許居民動用公積金購買組屋及支付每月的房屋貸款。這樣一來,只要有正式工作的居民,就能買得起組屋。這真是一種很好的制度設計:政府先用居民存在中央公積金局的錢把組屋建起來,再讓居民用公積金把組屋買走,如此循環,既解決建房資金問題,又解決買房的資金問題。在允許居民使用公積金購買組屋後,社會對組屋的需求激增。到60年代末,建屋局已建成12萬套組屋和店鋪,35%的新加坡人搬進了組屋。
「我們不是根據建設成本,而是根據居民的收入來確定組屋的售價,總的原則是讓70%的家庭能夠買得起三房式的組屋。」新加坡建屋局的一位官員說。
為了降低組屋的建設成本,政府為組屋建設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組屋建設用地的取得無須經過拍賣程序、建屋局的商業性房產收入可用於彌補開發虧損等,同時要求建屋局通過大規模生產、改進設計和技術等手段,千方百計降低建設成本。
據新加坡建屋局官員介紹,過去建造一個廁所,施工人員需要到工地進行四次施工,用工投入較大。為節約成本,建屋局研製了整體式廁所,所有部件在工廠一次生產完成,到工地能夠一次組裝完成,既使廁所的設計更加合理,又節約建設成本。
建屋局在開發每一棟組屋前,都會先徵求社會的意見。只有在社會購買意向超過房子供應量的情況下,新房的建設才會開工,在工程完工後再搖號分配。因此,新加坡的組屋不存在積壓問題,這樣保證建設資金不被積壓。
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住房需要
進入70年代後,為更好地滿足居民對組屋的需求,建屋局開始建設居民新鎮。新鎮的選址離中心城區稍遠,整個鎮統一規劃,同步建設。除大片的組屋區外,新鎮還建有公園、體育場、游泳池、商業區和工業區等。一般一個新鎮的住宅用地佔50%左右,學校佔10%左右,公路用地在10%以上,體育與休閑用地佔2%左右,同時留有幾個百分點的空地。
由於新鎮設計精巧,布局合理,一推出就受到居民熱烈歡迎。在建成第一個新鎮大巴窯後,建屋局又一口氣建設了宏茂橋、勿洛、金文泰等新鎮。到1980年,已建成和在建的新鎮達10個。就是這樣,還是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對購買組屋的人,政府有收入上的限制,月收入超過8000新元的家庭不能購買組屋。這個要求實際是比較寬的,因為大部分家庭的月收入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特別是對購房的主力軍——新婚夫婦來說。月收入超過8000新元的富人,在市場上買商品房居住。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住房的要求不斷提高,建屋局對組屋的設計也進行了改進。80年代後開發的新鎮,在整體設計上更加註重公共空間,有更多的康樂設施和更多的花草綠地,組屋的檔次也有較大的提升。現在新建的組屋,最多的戶型是四房式的,其次為五房式的,三房式以下的戶型已很少見。四房式組屋的面積在90平方米左右,售價在二三十萬新元,這一價格不足同等面積商品房價格的一半。專業化設計,大規模綜合開發,按老百姓的承受力制定房價,真正做到高質量、低成本、低價格,是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計劃能夠成功實施的重要原因。
從90年代起,為滿足居民提升住房質量的要求,建屋局開始對老式組屋進行翻新,擴大室內面積,改善組屋外觀,增加公共空間等。翻新組屋的費用,大部分由政府承擔,住戶只承擔其中的一小部分。
「如果不對組屋進行翻新,就有可能使老的居民區空心化,因為年輕人會因房屋質量差而不斷搬離老居民區。翻新組屋既是為了改善老居民區的居住條件,同時也是為了保持老居民區的活力。」建屋局的一位官員解釋說。
進入新世紀後,新加坡已經不是「居者有其屋」的問題,而是如何讓居者住得更寬、更好的問題了。建屋局的主要任務,也已由滿足居民基本的住房需求,轉到滿足人們對住房多樣化的需求上。當然,作為國家對人民的一項福利,組屋買賣受到一定的限制。除高收入者不能購買組屋外,政府規定每戶居民最多只能購買兩次組屋;新購的組屋必須在住滿五年後,才能在市場上出售。在新加坡,組屋的轉售價一般會高於居民當初的購買價,這使居民購買組屋除滿足居住需要外,還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新加坡政府一直在推行「居者有其屋」的計劃,希望大部分國民擁有自己的房產。在新加坡,85%的個人房產是政府營建的組屋。收入最低的人群,也幾乎全部擁有組屋。
新加坡政府按照低於市場價格出售組屋。對低收入家庭,新加坡政府最近計劃採取直接補貼的方式。收入越低,所得的津貼也越高。永久居民不可以申請購買新組屋,但可以購買市場轉售的二手組屋,且根據2013年新頒佈的房屋新政,外籍人士在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後需要等三年才能購買市場轉售的二手組屋,不過享受不到政府的購房津貼。
另外,永久居民和EP持有者可直接向建屋局申請租賃政府組屋或者直接購買私人公寓,總體來講,租賃價格會低於市場價格。PR持有者購房繳納的印花稅遠低於外籍人士。租賃政府的組房一般沒有時間限制,但是如果中斷合同就不可以再向政府申請。
二、新加坡醫療福利
在新加坡全國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自付的比例佔60%以上。新加坡政府主張「保健儲蓄」。「保健儲蓄」就是為住院,為未來,為老年,為疾病風險積累資金。儲蓄賬戶只限支付住院費用和少數昂貴的門診費用,可一家三代(父母、子女、夫妻)共同使用,住院費用由國家補貼,個人醫療賬戶和個人三者承擔,而不是全額由個人賬戶支付。持有新加坡PR身份,就醫可享受各種政府醫療補貼和優惠。
01兒童疫苗
新加坡公民兒童注射某些疫苗的時候可以享受政府較多的津貼,有一些甚至是免費。永久居民享也享受津貼,但疫苗注射費用要比新加坡公民高。如卡介疫苗,新加坡公民可以免費注射,但永久居民在國立保健集團注射次疫苗的費用為17.5元。
02綜合診療所的費用
在新加坡國立保健集團(NationalHealthCareGroup)的綜合診療所,新加坡公民一般門診費為10.7元,新加坡永久居民則需要支付34元的門診費;
在新加坡保健集團(SingHealth)的綜合診療所,新加坡公民的門診費為10.5元,永久居民則為17.5元。
03牙科診療所的診費
新加坡公民在新加坡國立保健集團的牙科診療所需要支付15.1到25.5元之間的門診費。永久居民則為44.3元。
另外,在上述兩家綜合診療所作牙科護理或牙病治療如美白等項目,公民與永久居民需要支付的費用也有所不同。
04專科診療補貼
新加坡公民在專科診療所看病享有政府50%的津貼,永久居民享有的津貼則為30%。
05住院補貼
新加坡公民住C級病房享有政府高達80%的津貼;永久居民住C級病房的津貼則為60%。新加坡公民住B2級病房的津貼則為65%。永久居民享有的津貼則為45%。
三、關於新加坡學費
凡是新加坡公民均享受免費義務教育,而且新加坡永久居民繳納的學費僅為國際生的1/3甚至1/4,費用如下:
費用比國際生要低得多,此外,新加坡的公立學校申請也會優先公民,其次是永久居民,最後是國際生。
很多客戶會選擇先讓孩子去新加坡國際學校過渡一段時間,拿到新加坡綠卡身份之後,再申請新加坡政府學校,一是讓孩子適應新加坡的環境,國際學校都是小班教學,孩子適應起來會更快,二是提高中國學生在英文方面的口語、思維和應用能力。
因為新加坡政府學校是根據名額和孩子成績來分配的,學生不能選擇學校。這個時候再去參加政府學校入學考試,孩子從信心還有能力方面都有更大的競爭力,孩子可以去到更好的政府學校。
除開政府學校,新加坡很多國際學校也有優先新加坡PR學生,學費也會便宜一些。
教育移民相輔相成,很多有長遠打算的客戶都會為孩子選擇新加坡留學。
教育
新加坡十分重視教育,每個兒童都需接受10年以上的常規教育(小學6年,中學4年)。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強調識字、識數、雙語、體育、道德教育、創新和獨立思考能力並重。雙語政策要求學生除了學習英文,還要兼通母語。政府推行「資訊科技教育」,促使學生掌握電腦知識。
學校絕大多數為公立,其中包括186所小學、152所中學、22所初級學院和8所理工學院,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管理大學和科技設計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和新躍社科大學等6所公立大學。2018年,15歲以上國民中具有讀寫能力的佔97.3%。2020財年教育預算132.8億新元,占預算總支出的15.9%,佔GDP的2.8%。
新加坡的大學學費一般專業為7650—15300新元/年,法學專業為11000—24000新元/年,醫科專業為23000—46000新元/年,生活費約500—700新元/月。
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有利於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新加坡的教育同時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因此它的教育非常成功,自成一體。新加坡公立學校從小學至高中只是每個月交點較少的學雜費,大學有獎學金。教育成本較低。
新加坡醫療上更值得我國借鑒,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以高效著稱,是最有能力應對重大醫療危機的亞洲國家。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形成了多元化和合理的籌資機制,注重政府與市場在醫療保障資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政府補貼、保健儲蓄、健保雙全、保健基金四者相結合,把縱向的自我積累與橫向的社會共濟保障以及政府為貧困人群的最後保障結成一個整體,從而使每個新加坡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基本醫療服務。
政府是新加坡社會保障的主要力量。新加坡政府為居民提供五大社會保障。
一是公積金制度使新加坡人老有所養。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是殖民者為避免承擔僱員的養老費用而設計的,僱員把每月工資的5%儲蓄起來,僱主配套5%,這樣每月有工資的10%會用於養老。新加坡獨立後,新政府對這一制度善加利用,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不斷提高公積金率,在1984年時個人部分公積金率達25%,這意味着新加坡人工資的50%被強制儲蓄起來。後來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公積金率有所下調。目前35歲以下的僱員每月的公積金為工資的33%。
二是「居者有其屋」計劃。政府為居民提供了90多萬套組屋, 80%以上的新加坡人住在價格低廉的組屋裡,其中93%對房屋擁有完全產權,其餘為廉價租住。
三是提供教育保障。從小學到中學,實行十二年制免費義務教育。小學招生實行就近入學原則,確保教育公平。為困難家庭提供孩子入托補助,為困難大學生減免學費,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應有的教育。
四是就業獎勵。對年齡超過35歲、平均月薪不足1500新元的居民,政府給予就業獎勵,最多者一年可補助2400新元。這一政策鼓勵年長人士就業,避免他們靠救濟過活。
五是保健援助。通過保健儲蓄、健保雙全和保健基金等制度,為低收入者和弱勢群體提供醫療援助和補助,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
此外,政府還根據經濟增長情況,每年從財政盈餘中拿出部分資金分發給民眾,使全民受惠,並使低收入者獲得更多照顧。
新加坡VS中國香港
根據一份新報告,新加坡已超過香港成為亞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紐約和倫敦依然排在前兩位,而香港下滑至第四位,而舊金山則上升兩位,進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前五名。
在最近熱議的「世界工廠」越南之外,新加坡成為又一個疫後受益的國家,疫情以來,新加坡製造業是唯一沒有出現負增長的行業,經濟表現一直很驚艷,甚至有人預言新加坡很快會超越香港,成為亞洲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全球各大互聯網企業,包括位元組跳動、跨境電商巨頭SHEIN等都把海外總部設在了新加坡,「去新加坡」成為中國創投圈熱議的話題,為開展東南亞市場,新加坡成為許多公司的海外發展驛站。
2022年,預計將有2800名富豪移民至新加坡。截止到4月底,新加坡金管局接到了143間家族辦公室的申請,光是來自中國地區的就有63間,甚至連李嘉誠都選擇在本地成立了家辦。這些數據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新加坡的「驚艷之處」,企業決策者、富豪們的嗅覺往往更加靈敏,金融滋養着各行各業,金融中心之地位乃是兵家必爭。
被譽為「財富之城「的新加坡被視為是富豪們的避稅天堂,也成為了不少企業家移居的首選,海底撈創始人張勇、舒萍夫婦曾多次上榜《胡潤百富榜》,則選擇移居新加坡,一度成為新加坡首富。根據今年三月發佈的《2022家大業大酒·胡潤全球富豪榜》可以發現,新加坡的上榜者中有一多半則是來自於移居者。
近日,中國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聯合發佈了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32)」!
在最新的排名中,新加坡越HONGKON G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3!
今年以來,索尼音樂、戴森、VinFast、莫德納、台積電等大型跨國企業都選擇了新加坡,在此設立其亞洲地區或全球範圍內的總部。
為什麼富豪都喜歡新加坡
一、經濟自由指數第一
今年3月,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發佈了2021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 (2021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World Rankings)排名,新加坡連續三年蟬聯榜首!該指數以4個方針和12個指標計算各國的經濟自由指數,這4個方針包括:法治(Rule of Law),政府規模(Size of Government),監管效率 (Regulatory Efficiency),公開市場(Open Markets)。
美國傳基金會指出,新加坡是唯一在該指數的12個指標上都取得經濟自由的國家。
二、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一直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在美國民調公司蓋洛普(GALLUP)公布的2019年《全球法律與秩序報告》(Global Law and Order Report)中,新加坡以97分,排名世界第一。
三、低稅賦國度,有「東方瑞士」之稱
新加坡以低稅聞名,是公認的世界上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無資本利得稅、遺產稅,公司所得稅僅17%,個人所得稅率最高僅22%(中國為45%)。此外新加坡與74個國家簽訂的避免雙重徵稅協議,海外資產不徵稅,含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
四、全球最強護照第二
今年4月,2021年世界最強護照排名出爐,新加坡連續第2年排名第二,在過去10年中,新加坡的護照含金量地位從未超出前十行列。
持新加坡護照可以免簽192個目的地,可自由通行於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眾多國家,並且新加坡公民可以免簽證進入中國大陸。
五、精英教育天堂
新加坡教育延續了英聯邦教育體制,同時吸收東西方教育精華,實行華語和英語的雙語教育,形成了一流的精英教育制度。新加坡的教育除了備受中國家庭的青睞,許多西方家庭會把孩子送到新加坡去學習中文,金融大鱷羅傑斯的一對女兒就在新加坡學習了一口流利的中文。
綜上,新加坡不僅經濟發達、安全、稅賦低、身份含金量高,在疫情下的投資價值更是凸顯,毫無爭議格外受到富豪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