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你是否赚大钱的逻辑,不是选择,不是能力,而是它

2017年3月18日21:42:42 发表评论 4,972 次浏览
币安

几乎所有成功失败,都不是我们自己个人能力决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大趋势决定了。

几乎所有的单点事件都是大趋势下的必然——几乎没有偶然。

大格局大趋势非常重要,所以,尽量去做一些趋势性机会的事,市场整体向上的机会,只要做得稍微好点,总还是有机会的;而有些行业,再怎么做,其实都注定了最终结果都不会好。

 

很多人其实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们是怎么赚这个钱的,很多人都会把自己都成功归结为能力的结果,事实上,这个是最大的可悲——哪里有什么能力的结果呢?你刚好在适合年代碰巧做对了一件事而已。

并且,大多数人所谓跟着趋势赚钱,并不是主动意识的结果,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

在过去十多年里面,这个逻辑和趋势很明显——决定你是否赚大钱的逻辑,不是选择,不是能力,而是运气。这个世界,你赚小钱才是能力,赚大钱其实是靠命的,你努力勤奋,现在的社会,让你能过比较好的生活,但是,并不是努力勤奋就能让你成为名人明星的。只不过,回过头,你会意识到:所有福音都是你的诅咒,所有痛苦都是你的财富。

 

八九十年代,企业能赚钱,无论你是摆地摊还是生产物品,都能赚不少钱。2000年以后,生产可能本身不赚钱了,但是资产升值所赚取的利润,甚至比单纯的生产本身还赚钱,使得过去的金融体系,无论是低利贷还是高利贷都可以被收益覆盖,企业只要赚钱,金融机构怎么玩,都不会出问题。

94年被下岗的人,后来都能赚点小钱,而那些不下岗的员工,现在估计得下岗了;02年进不了银行得人,去了房地产或者去了阿里,现在赚了大钱。

 

创业项目上,创始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公司的估值,决定了公司能不能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

当一个创业项目失败了,在复盘的时候,千万不要只认为创始人能力不行,或者团队不优秀,可能是这个项目的市场本身就很小,怎么都不可能做大。只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在一开始都会觉得自己的这个项目太好了。

开发产品前一定要先看看市场,再看看竞争对手,当觉得自己有实力、有能力,并且可以打败竞争对手以后再进入,然后将它做到最好,树立起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取到相应的市场份额。

当年微软在开发Windows和 Word等产品时,没有哪个产品是敢为天下先的,它都是发现哪个产品有市场然后再调以重兵进去,然后将它做成行业第一。

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后面跟进的,开路先锋并不好做。因为自己开发全新的产品非常不容易,需要培育市场、教育消费者,整个过程极其缓慢且代价十分昂贵,多数企业的实力都很难担负起这个使命。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速度是由车况决定的,开车的目的是安全抵达目的而不是快速抵达,所以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味求快,就很可能出现危险。

创业者不要过于追求快速发展,而要追求安全,因为企业安全了,才能发展,做什么事情都要慢慢地快。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实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发展得快一点:传统时代,像早年的AT&T(美国电话电报系统)可能独领风骚,70年也没有人能超过他;后来IBM起来了;20年后,微软就干就起来了;再有10年Google就起来了;后来4年的时间Facebook起来了。不过前提是一定要安全,为求速度把企业做死是很不划算的。

而在金融行业,做投资的要去投资一个赚的是辛苦钱的时候,那就会发现赚取的只能是社会平均回报率,于是到最后发现得出的结论其实也还是尽量淡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看中趋势性投资机会,在大趋势性格局里,再进行一定程度的铺量投资;能力无法量化,很难确切预测,而大趋势的视野还是有一定逻辑可循。

金融是很大程度上看天吃饭的行业,在普遍性不赚钱的市场里,金融机构要实现盈利,难度其实很大,这种典型看天吃饭的行业的合理逻辑就是能赚钱时,狠狠赚钱,不能赚钱的时候就回家休息,游山玩水。当然,这并不是说大趋势不好,没有赚钱的机会。

现在的市场可怕之处在于谁都不赚钱,在一个整体不赚钱的市场,金融的逻辑则永远无法实现,企业赚了十块钱,还你三块钱愿意,但是总共赚个三块钱给你两块,估计就心不甘情不愿了,如果亏钱了,要还你三块钱,基本就是跑路格局,所以谈金融困境很多时候首先要谈的问题是经济问题,都不是本身单纯的金融问题,核心是信贷供给无法解决企业是否盈利的问题。

 

趋势只有在将起未起时,才有意义,未来的创业,其实很大程度上会比拼试错次数和成本的综合,尤其是趋势留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的时候,所以,不要跟大趋势做对抗。

互联网为例,互联网分3个阶段,它的每一个时代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互联网时代,即PC(电脑)时代。

第二个阶段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即智能手机时代,这个时代的联网数可能比第一个时代有几何级数增长。

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结束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封闭时代过去了。它不在Q2,就会在Q3发生,不在Q3,就在Q4发生。或者,它将在长达两年时间,逐步发生。

以阿里的钉钉为例,钉钉现在踩中了一个风口——中国传统中小企业从传统的纸质办公时代,进入云和移动时代;今天他们有机会跨越一个时代,跨越IT时代——今天的钉钉从0到1的过程,现有的用户才过100万企业,中国传统中小企业有4300万,现在才2%,机会巨大。

第三个阶段(2013年的上半年开始)是万物互联时代,即IOT时代。

以小米为例,小米计划怎么把IOT这个大风口捡到呢?

小米决定用投资的方式做小米生态链——在小米周围投100家这样的小米兄弟公司,来跟小米一起打赢IOT这一仗,但每一家都不控股,只是参股,目的在于把小米生态链做成一个孵化器,来帮忙这100家公司在每个行业里,短期内就取得先发优势,成长为中等规模的公司。

 

太早看到趋势其实毫无意义,会错过太多东西,所以,我们还是要最大限度地看清楚现在。

最近很多人都在提,说企业做好过冬准备,其实现实情况是,如果过去两三年前不提前准备好过冬,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半截子入土,也就无法过冬了。

例如,在服务业,之所以大家觉得链家还行,不完全是因为链家做得好,而是别人比链家做得更差——不是消费者选你,而是消费者没得选。

中国的消费者在基础的商品和服务的体验上的获得是缺失的,中国应该有一批企业在这些领域里有所作为,起码让整个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除非将来真有一天链家做的让用户非常认同了,否则还是和别人一样,都是同一个维度竞争,比的是管理更精细,手段更凶残,没有什么意义。

今天中国这种品牌太多了,所谓的强,无非是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可是,中国很多生意的竞争还是非常弱的。

因为需求在那儿,看起来拿下来了,但真的是因为你厉害吗?

不一定。

收银呗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